楷模风采

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工作实绩

发表日期:2021-10-19 09:32:11        点击:


一、基础情况

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并于2021年获批河南工业大学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主要致力于储藏物昆虫标本的收集、保藏和展示。工作室还积极参与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出了一批批在相关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研方面,工作室开展与储藏物昆虫相关的基础和害虫防治应用研究,并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保持密切合作,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同时,工作室也注重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公众对储藏物昆虫的了解和认知。


二、领衔人

王殿轩,男,1962年,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储藏物昆虫及害虫防治科研及教学工作。领衔人获得了多项个人荣誉及人才认定包括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郑州市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国家粮食产业(仓储害虫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粮油国际标准中心(粮食储藏与流通)主任。曾任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储运工程中心主任,兼粮油食品学院副院长,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三、创新团队

序号

成员姓名

单位

年龄

专业

职称

分工

1

王殿轩

河南工业大学

62

储藏物害虫防治

教授

统筹规划创新工作室发展及科普宣传

2

赵超

河南工业大学

36

储藏物害虫防治

讲师

昆虫标本整理、标本数字化研究、标本馆讲解及科普宣传

3

白月亮

河南工业大学

32

储藏物害虫防治

讲师

昆虫标本整理、标本馆讲解及科普宣传

4

曾芳芳

河南工业大学

36

储藏物害虫防治

讲师

标本馆讲解及科普宣传

5

白旭光

河南工业大学

66

储藏物害虫防治

教授

昆虫标本收集、制作、图像采集

6

周玉香

河南工业大学

62

储藏物害虫防治

实验师

昆虫标本收集、制作、图像采集

7

阎磊

河南工业大学

47

储藏物害虫防治

高级工程师

昆虫标本馆数字化建设、科普宣传

8

李慧

河南工业大学

44

储藏物害虫防治

讲师

昆虫标本收集


四、工作保障

4.1工作场所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馆相关室内展教展示区域面积约1200平方米,涵盖了储藏物昆虫标本展览馆、储藏物昆虫标本收藏室、科普培训会议室、标本制作及数字化研究室等,满足工作场地需要。

4.2设施设备

标本馆目前储藏保管和展示的储藏物昆虫和螨类标本有380余种,数量总计10万多件。储藏物昆虫标本室储藏和展示的实物标本涉及粮食储藏、中药材、烟草、动物皮毛、植物检疫、纸质图书、档案资料、土特产等相关昆虫和螨类实体。标本室集藏标本主要经蜡制、干制、浸渍、解剖玻片制和针插制等处理,有钟罩式、展翅式、粘贴式、活页式、表盖式、指形管式、安培瓶式等,虫态主要包括成虫、幼虫和蛹。除了虫螨标本外,标本室还集藏了不同储藏物的危害状标本,包括田间感染的整株小麦、天山雪莲等,还有不同谷物、粮食、豆类的感染危害状。标本室还集藏展示上世纪60年代手工制作的放大昆虫模型,70年代收集的白蚁蚁巢和粉缟螟危害状实物等,从而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储藏物昆虫的危害情况。

储藏物标本展览馆内配有各类储藏物昆虫标本及危害状标本展示单元、配置有昆虫实物标本、放大图片、昆虫生活史蜡纸模型等,具备自助语音讲解系统、昆虫虚拟展示系统、昆虫知识电子翻页书、昆虫全国分布电子互动沙盘、昆虫解剖镜、放大镜等标本观察工具。收藏室内配有12组标本收藏密集柜,并配有解剖镜、昆虫针、载玻片等昆虫标本制作及保存工具。科普培训会议室包括数字大屏、100座位,扩音系统等。标本数字化研究室配备有超景深显微拍摄系统,昆虫图像采集平台、昆虫拍摄微型摄影棚等。

4.3工作经费

经费方面,年投入直接经费2万元,占部门经费5%。此外,申报单位还通过专项经费定期32不定期投入支持标本馆建设。

五、管理及运行情况

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架构依次由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和创新工作室组成。日常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主体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工作室由领衔人带领团队成员按照学校的正常工作时间协同运作,并根据工作需求进行必要的加班。假期期间,工作室还可能接待前来参观标本馆的中小学生,为他们提供科普教育。

中长期规划

    2025年至2030年,创新工作室将重点建设储藏物昆虫数字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标本数据采集、数字化存储、虚拟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充分展示储藏物昆虫的多样性和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升标本管理效率和资源共享水平,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展示模式,为科研、教学和社会科普提供全新的互动体验。同时,计划将本标本馆纳入国家动物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国家级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加强标本信息的交流与利用,推动储藏物昆虫标本的数字化研究、科普宣传及学术交流。


六、承担任务

6.1 “十三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1)项目名称

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1600800)。

(2)参与人员

142名人员参与本项目。

(3)完成进度

(4)解决的问题

围绕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中食物原料监测与生产过程监管存在的技术难点,本项目将研究食品腐败变质、霉变、虫害发生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规律,突破环境信息与品质安全信息耦合的物联感知技术、粮食虫害与霉变发生实时监测早期预警技术、生物恐怖辨识与防护预警技术、食品异物污染的实时监测与分拣技术、食品违规操作行为特征描述技术等关键技术,建立粮食杀虫效果评价模型,建立食品加工违规操作行为特征数据库及智能识别模型,研发食品腐败变质及霉变霉变智能化实时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研制物联网感知设备。

(5)创新创效

动物食品腐败变质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中,基于拉曼光谱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利用物联感知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冷冻猪肉、冷藏三文治变质监测预警系统;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冷冻原料肉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物联感知与数据处理相关设备设施,设计开发冷藏肉制品近红外及高光谱实时检测装置及多参数监测装置软件。开发的近红外便携式预警检测装置实现一机多检目标,可用于监管机构和企业高效监管及自检。基于PCR技术和上转化纳米传感的动物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果蔬腐败变质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中,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结合温度补偿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检测果蔬贮藏品质,建立了增强适应性的温度补偿动态监测模型的;提出了果蔬隐性缺陷和内部品质多指标同步检测技术,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和红外气体传感器阵列的果蔬仓储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基于真空紫外光电离离子迁移谱技术研制了果蔬贮藏环境中氧气和乙烯的快速检测系统。初步搭建了基于SQL ServerGIS和互联网的数据库预警平台可实现贮藏室(库)中的温湿度、气体荧光信息、光电离离子迁移谱、预警结果等信息的存储和空间立体展示。

食品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中在明确粮食制品霉变粮堆温度、湿度、粮食中品质变化规律基础上组装温度、湿度、CO2数据采集检测设备,系统可根据当前状态预警霉变发生。构建完成温湿度、CO2浓度实时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和数据无线传输云平台。组装调试了监测粮食早期霉变发生生物气溶胶监测仪,建立了气溶胶生物恐怖因子快速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布鲁氏菌、肉毒梭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灰绿曲霉、白曲霉、青霉等霉菌,环介导等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AMP等温扩增仪及配套检测试剂盒。

粮食虫害及控制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中研发了远程粮食杀虫过程监控装置,可在不打开密封环境即能够实时监测密闭环境中害虫死亡过程和存活情况。采用网络与手机可即时远程监测,可对杀虫效果和作业时间进行智能化预测。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异物智能化在线监测与分拣技术研究中综合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太赫兹波谱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和超声成像技术建立了基于以上几种技术检测异物的定性判别模型。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坚果外源性异物检测技术实现了与物联网子系统的数据交互,提取并传输检测结果到云服务器,完成了数据云端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食品污染违规操作行为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中确立了食品生产、销售与餐饮服务中引起微生物污染的20余项违规操作行为特征,设计了预警系统的架构结构并初步建立基于违规特征、预警指标和污染模型的智能化实时监测报警系统1套。研发了恐怖防护预警系统与食品违规操作行为的监测、感知与数据处理相关设备设施3套,包括服务于预警系统的检测光谱仪,监测环境温湿度、CO2PM2.5等指标的检测与报警装置1套,以及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系统1套。

6.2 “十三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

(1)课题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粮食虫害及控制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7YFC1600804)。

(2)参与人员

课题共有5名参与人员。

(3)完成进度

2022325日,项目主持单位江苏大学组织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1600800)项目课题4“粮食虫害及控制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行课题绩效评价。专家组听取了课题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评价意见如下:

提交的绩效评价材料齐全、规范,符合课题绩效评价相关要求。课题针对粮食虫害发生普遍、杀虫监视与预测技术等智能化监测技术缺乏问题,在研究粮食虫害与温度、CO2气体等关系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粮温变化和基于储粮环境CO2浓度变化的虫害发生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1套,构建了企业与监管机构互通互联的防虫监管平台,分别在710家监管机构和15家国家粮库进行了验证示范;建立了磷化氢熏蒸和充氮气调杀虫过程监控与杀虫效果评估系统各1套,并在741家国家粮库验证应用;建立了书虱暴发生物恐怖防护预警系统和粮食储藏真菌毒素生物恐怖防护预警系统各1套,并在725个国家粮库进行了验证应用;研制了储粮害虫远程监视检测终端设备等物联感知设备3套,并在725家粮食储备库验证应用。研发的粮食虫害及控制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与相关设备监测结果准确度>85%,重复性≥90%。其中,经中国粮油学会专家评价,杀虫效果监视预测评价系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获省部级人才称号1人次,培养研究生12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发表论文9篇;完成国家标准3项。

课题组织管理规范,数据共享符合要求。

专家组认为:课题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和指标,同意通过绩效评价。

(4)解决的问题

针对与粮食虫害发生密切相关、且易被感知监测的环境因素,研究粮食虫害发生发展与温度、气体成分CO2 等的关系及其原理,阐明储粮环境中气体成分CO2 与储粮害虫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虫害发生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CO2 含量临界风险点,筛选高灵敏度的专用传感器采集相关数据,结合诱捕器监测、图像信息采集、异常粮温监测等方法,并综合应用物联感知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实时监测、评价、预警技术。同时,针对粮食储藏过程中易发风险,重点研究书虱爆发、来粮风险(主要对来粮田间生长期间、收获期间天气、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粮食储藏害虫严重发生霉变导致真菌毒素超标风险开展研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构建防护预警系统。同时,针对常规封闭储粮环境条件下杀虫效果进行评价和杀虫过程实时监测技术研究。目前粮食储藏杀虫必用的主要杀虫方式是磷化氢熏蒸和氮气气调杀虫。对每种杀虫方式分别研究其杀虫关键参数与杀虫效果之间的关系,建立杀虫模型,构建杀虫过程实时监测技术平台。结合对杀虫效果的实时监测,进一步从对人员、设施设备、周围环境安全的角度系统研究开发粮食杀虫剂使用安全管理技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采用基于传感的物联感知和互联网等技术,研发粮食虫害发生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物联感知与数据处理相关设备设施,集成高效、灵敏的智能化监测系统。

(5)创新成效

课题4 “粮食虫害及控制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已形成的重大成果:粮食虫害发生与杀虫过程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基于自主课题专利一种粮堆表面表层害虫诱捕监测装置CN201620446747.4)和一种防熏蒸粮堆害虫诱捕监视装置CN202022248509.1)研发的储粮害虫远程监视检测终端可实现在不需要打开或进入密封环境的情况实时远程监测熏蒸或气调环境中的害虫死亡过程和存活情况,避免作业安全风险,掌握杀虫过程效果。在大量不同气体浓度、环境温度、害虫种类、害虫抗性等场景熏蒸和气调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磷化氢熏蒸和氮气气调杀虫基础数据库和相应关系模型,可在基于监视条件下害虫的异常行为反应,对杀虫效果进行预测预警。研究成果与技术装置不仅有利于保证杀虫效果,更可在此基础上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次数与用量,避免已严重的害虫抗性继续发展,对于安全生产、绿色储粮和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6.3 “十四五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任务

(1)课题名称

产后干燥与储藏岗位团队(CAS-13)

(2)参加人员

本项目共有8位参与人员。

(3)解决问题

我国花生收获后主要采用自然晾晒干燥,因其干燥周期长、易于污染、易霉变,特别受天气条件影响等损失问题突出。花生收获期遇阴雨天气,因干燥不及时、储藏工艺不完善等造成花生霉变及腐烂损失严重,应对阴雨天气下高水分花生果不霉变或产生毒素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有的应用技术是将花生挖掘出土后在田间晾晒至荚果水分20%左右,再由捡拾联合收获机进行摘果、清理等作业,通过专用干燥车拖运至干燥站集中就车干燥。其热源主要来源于液化气燃烧,设备投资较大,燃料消耗也较大。也有利用太阳能加热装置干燥花生,干燥所需热能的50%-60%可由太阳能提供。中午太阳能加热的空气温度可达 40-50℃,受阳光的限制,连续干燥花生还需要有其他能源加热补充装置。利用太阳能干燥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得到发展应用,主要适用处理一些小规模的农产品干燥。总体上,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花生干燥设备和技术仍然缺乏,同时不同花生品种的干燥、储藏、品质变化特性研究也较少。现有干燥设备存在均匀性差且干燥不充分等问题,不仅影响花生干燥品质,也影响到后期安全储藏。现有储藏设施条件相对简陋,储藏技术配套不足,储藏花生易于产生霉变、生虫及氧化酸败等。研发适用于我国花生的干燥与储藏技术与设备或设施,研发适当的花生干燥技术与装备,推广产后处理技术是减少花生产后损失重要内容。

(4)完成进度

国家花生体系花生产后干燥与储藏岗位团队2022年在研发优化已有花生通风抑霉干燥技术及装备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花生堆垛通风抑霉干燥技术。采用更为简易的孔板围成中心气室,气室连接相应的通风管道和风机,围绕气室堆积网袋装湿花生荚果。该技术现场试验结果显示干燥效果良好,均可在160h将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期间无霉变发生,将为收获期连续阴雨天气湿花生及时干燥提供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持,为花生产业尤其是点多面广的农户提供了花生产后干燥应急解决方案。该技术设备需求更加简单,安装操作更为方便,设备成本大为降低,受到农户、专家和合作人员好评。该技术与装备对花生的水分含量、品种适应性强,也可实现一风机多堆垛用,适用于大、小农户等规模使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多技术原理、工况研究、应用效果、经济评估等方面可表现为技术成熟。

(5)创新创效

花生干燥与储藏团队研究了2022年完成不同风温、不同风速、不同料层厚度、不同花生品种(不同果型)对花生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基础规律研究;完成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和花生仁三轴尺寸分布特征、花生壳厚度分布特征等参数,完成不同品种花生壳及花生仁对含水率、导热系数、比热容、热扩散系数的影响等干燥基础数据研究,将为花生专用干燥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提供参考。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王殿轩团队主持完成的粮食行业标准“LS/T 1224-2022 花生储藏技术规范2022315日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式发布,将为花生产业企业提供花生储藏技术支持和指导。起草完成花生堆垛通风干燥技术规程(草案)1项。完成氮气气调储藏、准低温储藏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为花生安全储藏提供技术支撑。初步构建不同花生品种、不同水分、不同储藏环境等条件下花生储藏质量变化、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控数据库,将为花生安全储藏、产后减损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七、成果转化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储藏物昆虫标本馆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工作室人员参与的粮安工程,在河南省的实施中,在智能化升级技术应用、多参数检测技术、智能制氮气调杀虫技术、储粮害虫防治专家决策与咨询技术的研发咨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殿轩为储藏专家组组长。该工程在河南省的实施中,协同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协同河南省粮食局实施的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项目在河南211个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技术推广企业约占省内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1533个的13.76%重点进行智能化升级技术应用、多参数检测技术、智能通风技术、智能制氮气调杀虫技术、储粮害虫防治专家决策与咨询技术的研发咨询等技术支撑。项目实施使得河南粮食收储企业科技储粮技术应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项目的实施可拉动国家投入2.2385亿元,河南省财政投入2亿元,增加粮食收储企业投入5.6亿元,可升级985万吨,可储粮食价值236万元,为相关技术企业创造利润1.12亿元。协同支撑的危险仓老库改造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省份之一,在河南省内拉动国家财经投入2亿元,地方政府经费投入4亿元,企业投入4亿元,改造粮食仓容907万吨。以上协同中心支持支撑的两个项目的实施,可使河南省的有效仓容从原来的800多亿斤,增加至1000亿斤以上,有力提升河南粮食核心生产区的产后安全保障水平。

此外,工作室在专利技术转化及横向课题合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2020年基于害虫防治技术应用研发的熏蒸杀虫发明专利(ZL2009 10064940.6)得到使用转让权,与郑州贝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金额10万元,并全部到帐。2021年基于承担课题研发的一种粮堆表面表层害虫诱捕监测装置专利,得到实施,与郑州国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金额30万元,并全部到帐。2024年,围绕绿色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研发,与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技术开发(委托)合同,金额500万元,已到帐200万元,为绿色储粮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创新性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显著提升了河南省粮食储藏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有效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八、技能传授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对内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交流协作,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对内技能培训方面,工作室每年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围绕储藏物昆虫标本介绍储藏物昆虫及其相关防治及研究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关防治和研究技术,激发新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学术研究氛围。同时,丰富的储藏物昆虫标本还为《储藏物昆虫学》、《储藏物昆虫学综合实验》等本科生及《昆虫分类学原理》、《植物虫害检疫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学研究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及实验资源,为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工作室成员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储藏物虫螨调查等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指导和技术支持,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水平。

在对外技术交流方面,工作室与多所涉粮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新疆粮校、贵阳粮校等,在标本馆建设及技术交流方面保持长期合作,推动了标本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创新。同时,工作室成员还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储粮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等,获得广泛好评。这些培训班面向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研究者,旨在推广储粮害虫防治的先进技术,并促进储粮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九、导师带徒

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导师带徒培养模式,成立了由核心导师和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目前指导小组共有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1人。王殿轩教授作为核心导师,联合指导小组成员,着重培养研究生在储藏物昆虫学及害虫综合治理领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工作室成员近三年指导研究生共计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1人,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相关学科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后备人才。


十、创新联盟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积极参与各类创新联盟活动,推动粮食储藏科技的合作与发展。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由各项的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和创新论坛,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加强与其他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工作室领衔人王殿轩教授受邀参加了由科技部、中宣部等十二部委会同所在省份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科技列车全国科技周示范活动,现场进行了粮食储藏、害虫防治、农户储粮等技术知识科普宣传、讲座和咨询工作,颇受好评。同时,工作室成员连续多年参与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通过科技成果展示、专家访谈和学术报告等形式,与公众及行业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储藏物昆虫学科的创新发展,提升了工作室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


十一、获奖情况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在科技攻关与科普推广方面荣获多项重要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3项。工作室领衔人王殿轩教授参与研发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粮食储备特有的仓型大、储期长等情况,集成创新了以四合一新技术为核心的储备粮新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我国储备粮防霉保鲜、抗性害虫治理和降耗减排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省部级奖励方面,工作室成员参与的《储粮虫霉监测预警与杀虫效果监视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项目》荣获中国粮油学会二等奖,《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工作室成员作为指导老师指导的科普作品还荣获河南省第二届科普微视频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优秀奖等科普类奖项。


十二、取得专利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围绕储藏物昆虫绿色防控、害虫监测和粮库智能化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专利成果。累计获得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


十三、形成规范

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在储粮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等方面,参与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藏 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第1 部分:拟步甲科》、《储粮害虫防治技术应用评价方法》等12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的起草以及《中国储藏物昆虫图鉴》等规范图鉴的编写,有效推动储粮害虫防控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用。


十四、助企行动

在助企行动方面,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研究创新工作室积极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工作,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工作室成员深入企业,提供储粮害虫防治、储藏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在储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已与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仓储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与交流。工作室成员还多次受邀参加科技部科技列车怀化行科技列车河池行等各类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开展相关现场调研、交流座谈、科技咨询、专家建言献策、专题讲座等工作,助力科技扶贫。通过技术帮扶,工作室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储粮安全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储粮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宣传报道

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和科技攻关项目多次被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报道,如央广网、光明网、中教网、大河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等,报道内容涵盖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的科普与创新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广等,充分展示了工作室在粮食储藏科技领域的重要贡献。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创新工作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对粮食储藏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各级各类媒体对创新工作室工作的报道情况

序号

报道媒体

报道标题

报道时间

1

央广网

粮仓也有黑科技!从古至今人们如何储粮?

2022.07.02

2

央广网

岂止于存放,看智慧粮仓如何护粮有方?

2023.6.16

3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

储粮技术应用加快向绿色优储跃升

2023.05.24

4

光明网

梅雨季大米出虫还能吃吗?专家解读

2022.06.22

5

大河报

跟储粮害虫打交道,他科研、防治、科普多手抓

2024.11.11

6

中教网

河南工业大学开展储藏物昆虫标本馆公益宣传活动

2024.03.30

7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举办2022年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班

2022.09.27

8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网站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成功举办粮食仓储管理和安全生产培训班

2019.11.20

9

海报新闻

粮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滨召开

2020.12.19

10

河南工业大学官网

2024首届中原粮食文化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2024.04.19

11

河南工业大学官网

我校王殿轩、類彤教授参加科技列车怀化行助力科技扶贫活动

2020.09.08

12

河南工业大学官网

我校储藏物昆虫标本馆入选首批郑州市中小学生科普研学基地

2022.08.08

13

河南工业大学实验室管理处

学校储藏物昆虫标本馆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通过验收

2024.07.09

14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

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举办青春守护中国粮,引领节俭新食尚’”储藏物昆虫标本馆公益宣传活动

2024.04.01


数据更新至2024年11月。